讀《樊登講論語·學而》引發的一點思考
《論語》作為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自古以來便被中國讀書人關注與討論。宋代理學大家朱熹更是將《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部書奉為圣人之書。
中國讀書人歷來講究“修、齊、治、平”,而《論語》正是開創儒學思想的夫子結合己身給出的一個“人”處于“社會”所能做到的“修、齊、治、平”可以是什么樣子。
有那么一段時間我出于一點個人功利的私心研究了一下宗教這個課題,然后我驚奇地發現,幾乎所有的思想流派的起點到終點都是一場造神運動。無論是伊斯蘭教的真主阿拉,或是佛教的萬象佛陀,基督教的上帝與耶穌,道門的四御和三清,甚至于飛天意面……無論是古今中外,似乎只有夫子教化我們要“子不語:怪、力、亂、神”,要“敬鬼神而遠之”。究其根本,在于宗教教化教眾往往為求擴展速度,將神權凌駕于人權之上,使教眾因畏生信,因信而踐。而儒家思想的內核在于以人為本,讀書人以惻隱為基,因恥而踐,踐而立身。保持人權的完整與獨立性,這是我作為接受傳統儒學思想的讀書人最自豪的地方。
隨著新中國的成立帶來的世界文化大融合,中國人對儒學思想的態度逐漸趨于兩極化,同時網絡文學的興起也使得許多三流網文對儒學經典的斷章取義愈發的信口開河。很多不明就里的讀者對儒學思想的非議也時常讓我如鯁在喉。
就比如備受古今中外儒學大家推崇的“中庸思想”本來是教育讀書人要嚴于律己,持之以恒,遇事要客觀公正,不偏不倚。結果被許多所謂的文學前輩冠以“不論是非,只求自身”的消極解讀。這是很不公平的。
我們需要明白,儒家思想的約束力在于從道德的角度規范讀書人的言行舉止,繼而從內向外的依靠讀書人的自制力輔以社會公信力(諸如風俗,法律,教規)不斷地完善和進步。誠然,在封建禮數的框架下,儒家思想通常被捆綁在封建中央集權的工具上,因“教條、迂朽”等描述為人詬病。但是要知道,工具本身沒有正邪之分,正邪只體現在掌握工具的人的身上。
網上所描述的對儒學、理學、心學的指摘往往需要考慮特定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真正落后的是封建社會的社會意識形態,而不是被用來鞏固意識形態的儒學思想,相反,無論《論語》《孟子》還是《大學》《中庸》在現在的社會背景下也是有著歷史沉淀下的進步意義的。依舊值得我們年輕人學習與思考。
如何將儒學思想乃至中華傳統文化推廣向現代年輕人,改變21世紀新青年對中國古文化以及古典文學的刻板印象,應該成為我們現代讀書人義不容辭的實名。
樊登先生將對《論語》的解讀按順序分為《學而》《先進》兩部,文中對論語原文進行逐句解析,降低了現代讀者學習《論語》的閱讀成本,更有利于儒家思想對當代青少年的普及與教化。
文:珠海公司 趙浩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