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紅色基因,講好遵義故事
我的家鄉,一座被紅色文化沁潤的城市。遵義,一個歷史轉折點的代名詞,彪炳史冊的遵義會議照亮了中國革命勝利的步伐,四渡赤水演繹了精彩軍事傳奇,“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描繪了歷史的雄偉畫卷……這些紅色故事讓遵義人銘刻于心、代代相傳。
在遵義,除了有眾所周知的遵義會議,還有一個著名的紅軍烈士陵園。園內有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墓,還有一座“紅軍墳”,墳的左側是一尊紅軍女衛生員給嬰兒喂藥的銅像。銅像上面的綁腿已經被當地老百姓摸得锃亮,逢年過節百姓都會去祭拜他,當地人叫他紅軍菩薩,但他只是一個年輕的紅軍衛生員。是什么情愫會讓當地人如此敬重他呢?關于這座銅像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真實傳說,讓我們重溫歷史,了解“紅軍墳”的故事。
1935年1月的一天,在遵義城郊桑木椏,一位紅軍衛生員因給村民治病和大部隊失聯,趕路途中突然遭到當地幾個地主武裝分子的襲擊,附近群眾聞聲趕來,見到倒在血泊中還背著紅十字包的紅軍戰士,悲痛不已的鄉親們把他的遺體安葬在路旁的松樹林里,由于沒有人知道他是叫什么,便在石碑上刻了“紅軍墳”三個大字。并稱他為小紅。
“紅軍墳”建好后,常有村民前來上香燒紙。不知何時,紅軍衛生員的事跡不徑而走,而“紅軍墳”的故事越傳越神。說:紅軍醫生在世是神醫,用的是神藥。更有“紅軍菩薩”救窮人,“紅軍菩薩顯圣”,拜后不僅病癥全無,還能消災避難。漸漸傳到了遵義國民黨官府那里,他們責令當地武裝力量要把“紅軍墳”挖掉,三次挖墳未果。
解放后“紅軍墳”由桑木婭遷葬于鳳凰山紅軍烈士陵園。后經有關部門多方考證,最終確認紅軍墳里長眠的革命烈士是原紅七軍衛生員龍思泉。人們才知道這位“紅軍菩薩”實為一名男性。但作為紅軍“菩薩”的化身,他的性別在大家的心里,顯得也不那么重要了,但他光輝的事跡和為國為民勇敢獻身的無畏精神,卻永遠溫暖和伴隨著遵義人民追求幸福夢想的風雨路程。
文/圖:珠海公司 李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