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上的老家
小時候,我家沒有挨著村子落戶,而是建在了稍微偏遠的一個堤上,地勢稍微比村落高一些,挨家挨戶算起來只有6戶人家。我的童年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度過的。
我家前前后后都是魚塘,不過這些魚塘并不是我家的,而是村子里的叔叔伯伯們承包的。魚塘稍遠一點的地方,便是成片的田和地了。那時,我家的主業還是以務農為主。
我們當地的主要農作物是水稻和棉花。水稻主要用來作為主食吃,多出來的部分可以拿去賣。棉花則成為家家戶戶主要的經濟來源。水稻的種植和收割,父輩們很少叫子女們去幫忙,插秧和割稻谷都是重體力活,一般都是自家親戚相互幫忙完成的。棉花的播種是在地里,一個苗,一個坑。等到棉花成熟炸開了花,就是摘棉花的時候了。小時候我跟隨父母摘過很多次棉花,天微微亮,趁著太陽還沒出來,趕緊把棉花一朵朵的摘出來放進腰間的兜里,等到太陽升高了,熱氣騰騰的時候,就該回家做早飯吃了。
其他的經濟作物像苧麻,種植不會太多,因為處理起來太麻煩,需要一根根用手掰斷剝下來,打成捆,回家后還要用機器一條條刮掉皮,曬干就可以拿去賣錢。小時候打苧麻的場景歷歷在目,非常有年代感。父母在地里把苧麻剝回來,我們這些子女在家里一邊吹著風扇,一邊看著電視劇,一邊在機器前刮著苧麻皮,偶爾還會相互比誰速度快呢!
我家的前方大約500米處,就是我們村的主公路。從主公路回家必須經過一條高低不平的泥巴小路,這條路剛好穿過人工魚塘和一條水深約1米多的大溝。
這條小路還發生過一些意外。我父親36歲生日那天傍晚,家里的稻谷收割完成了,用手扶拖拉機給拉回來。途經這條小路時,也許是天黑視線不好,拖拉機竟然翻車了,我父親和司機急忙從車上跳下來,虛驚一場,可惜我家的稻谷大部分灑落到魚塘喂魚了。
還有一次,我放學回家,騎單車在小路的拐彎處不小心打滑,連人帶車一起栽到魚塘里了。在水中,我清楚地記得單車壓在我身上,我掙脫了好久,嗆了好大一口水,最后才爬出水面,哭著回到家后,才發現額頭刮掉了皮,流了好多血。
這兩件事,足以讓我對這條泥巴小路產生畏懼,打那以后,每次經過這條泥巴小路,我總是異常小心。
堤上由于遠離主公路,平時顯得非常清靜,除了枝頭發出的鳥叫聲,似乎沒什么特別熱鬧的場景。偶爾會有一些路過賣東西的行人或者開著貨車收購糧食棉花的繞道上來。這些人自然不會引起我的注意。只有聽到搖著鈴鐺嘴里喊著麥芽糖的大叔路過,我才激動萬分,好幾次趁著父母不在家,偷家里的大米去換糖呢。
當然,堤上的記憶遠不止這些,踢毽子、翻花繩、打彈珠、抓石子的游戲是每個80后難忘的回憶。沉迷看動畫片、調皮搗蛋地弄壞隔壁家的窗戶,挨過的打罵也沒少過。可是,如今這些記憶只能在腦海里去挖掘了。因為這個堤后來由于新農村規劃被徹底鏟平了,因此我家也被迫搬到新的地方去了!
文:中山分公司 丁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