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游鼎湖山
6月12日,時逢端陽佳節,我想起在肇慶的姐姐,便決定來一次肇慶之旅。
肇慶古稱端州,來此不可不游之景有二,一為鼎湖山,一為七星巖。在姐姐家休息一夜,第二天我便乘車前往鼎湖山。近來的龍舟水甚旺,天氣預報說今日有中雨,然而念茲在茲,我便輕吟“斜風細雨不須歸”之句堅定上山。
公交車正好停在鼎湖山下,剛入景區便覺得空氣清新,沁人心脾。我邊走邊四處張望,蛙鳴鳥啼,好不熱鬧。過鼎湖形勝牌坊不久便看到右手邊有一小湖,湖面幾乎被青荇填滿,綠油油的格外喜人。水也甚清澈,能看到湖底的泥土和怡然而游的小魚。
左手邊一直有溪流淙淙,但花木繁茂看不得究竟,我只好繼續向前。憩庵舊址旁有謝大光先生《鼎湖山聽泉》石刻,先生來游時想來天已向晚,因而只好臥榻聽泉,而此時卻是上午,我必能一飽眼福。
憩庵向前不久是半山亭,路邊標牌有“半山亭,走到半山停一?!敝Z,甚有些人民藝術之趣味。而這里已能看到潺潺的溪水,溪水旁分出兩條路,一處直通飛水潭,另一處向慶云寺,我見往慶云寺的路甚少人行,便決定走此處。
不一會兒,先到了榮睿碑亭。榮睿是法號,唐代著名的鑒真大師就是因榮睿大師的邀請才前往日本傳法。不料鑒真大師與榮睿大師五次東渡都未能成功,且在第五次東渡失敗后榮睿病逝于端州,鑒真大師也雙目失明。我國為了紀念這段中日友誼,于是在1963年(鑒真大師逝世1200周年之際)為榮睿大師造了這座碑亭。
由碑亭后石階向上,游覽圖顯示已快到慶云寺,這里又分出兩條岔路,但前往慶云寺的路已然封了,原來是為了防控疫情,香火鼎盛的慶云寺遂停止了香客朝奉。我只好走另一側岔路,導覽介紹前方是摩崖石刻。說是摩崖石刻,其實只是古人版的“XXX到此一游”,不過不得不承認,古人的字還是很漂亮的。
過了摩崖石刻,又經過眠綠亭,擊水聲越發響亮,我加快腳步急著去欣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美。
觀瀑亭旁正是最佳的觀賞位置,只見一道道白練從天而降,與旁邊的碧樹正構成一幅《青山秀水圖》。水擊碧潭的聲音如塞外群馬奔騰,一陣陣涼意撲面而來,瞬間洗去滿身的暑氣。正在此時,方才還在下雨的天氣又突然轉晴,潭面由碧綠轉為黃綠相間,那一汪潭水真如一塊瑩潤的美玉,亮閃閃、綠瑩瑩,讓人恨不得跳入其中與之親近。我不禁大肆嫉妒起中山先生,他就曾在這飛水潭中擊水暢游過,而我只能捧一捧碧水洗把臉,再拍個照安慰下求之不得的心。
離開飛水潭,我繼續前進,這座觀雪亭名字起得格外有意境。我想一定有不少游客會奇怪這北回歸線以南的山中怎會有雪景,其實這里應是用了比喻,把飛水潭上的瀑布飛水比作了飛雪,故而有了觀雪亭這個名字。
這一路又經過幾座小亭,不久又一座天橋橫跨峽谷兩邊。過得天橋,眼前美景不禁令我大呼贊嘆,“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霽何虹”說的不就是眼前的景色么?鼎湖山又名頂湖山,本意就是山頂有湖啊,而這湖上石橋更是為鼎湖山增添了無限魅力,如此勝景怎能不讓人流連忘返呢?
上得此處,鼎湖山景色已見十之七八,石橋向右正通山上寶鼎園。山上的銅鼎喚作九龍寶鼎,三足兩耳,穩定端方,重達16噸,據稱是世界第一巨鼎,已入選吉尼斯世界紀錄。
古人云“鼎者,國之重器”,鼎又通“定”,定則安。站在這巨大的寶鼎下,我思緒起伏,想起大禹鑄九鼎而定九州;想起楚莊王問鼎中原;想起毛遂一言九鼎。
俱往矣!鼎不僅是權力的象征,更是人民群眾對和平、安定的希冀和向往。我默默的許愿,希望疫情早日結束,希望國家風調雨順,更希望我中華民族能更加自信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
好山好水,大飽眼福。小生乘車而去,心中甚悅,遂賦詩一首:
難得到端州,能不鼎湖游。
或曰有風雨,暗暗生躇躊。
既有登高念,何懼山上留。
才到青山下,已覺氣象新。
蛙鳴鶯婉轉,花紅樹森森。
聞說有寶剎,耳畔起禪音。
摩崖刻前事,神交百代人。
忽聞擊水聲,天上下白龍。
奔騰如霹靂,颯沓似流星。
既近暑盡去,快意蕩喉胸。
臨潭忽雨霽,仿佛西子生。
白濤似飛雪,攀巖溯其源。
天橋橫深澗,俯視竟生寒。
忽又長虹出,翩翩水上浮。
裊裊洛河女,依依枕平湖。
湖源有寶鼎,世界第一流。
三足危然立,風雨潤九州。
諸侯俱逝去,百姓競潮頭。
看我華夏地,人人盡抖擻。
文/圖:集團本部 王東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