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中秋 話團圓
中秋的夜晚,我們全家聚在一起,品嘗著忙碌了一個下午精心準備的中秋晚宴:炒菜水餃、燉肉蒸魚、水果拼盤,不同口味的月餅,還有一壺香氣逼人的菊花茶,可謂色香味俱全,就連家里那只調皮的貓咪也享受到了兩只美味的干鵪鶉。
熱衷于記錄生活美好的我,不禁拿起手機,拍下這一桌子的美味佳肴曬到朋友圈,留下了這幸福溫馨的瞬間。
秋月皎潔動人,中秋團圓幸福,但也不乏勾起遠在他鄉游子對故鄉的思念。自幼生活在農村的我,中秋節不僅是團圓的節日,還是農家人慶祝豐收的節日。遙想小時候在老家過節的種種,滿滿的都是思念和回味。
小時候,中秋節前后是國慶小長假,那時的假期里沒有上不完的培訓班和做不完的作業,家庭作業都是每晚回家后,家人準備晚飯時,忙里偷閑完成的。假期生活最重要的安排就是和父輩們一起“磨槍上陣”,體能鍛煉加社會實踐,真槍實彈地趕場干農活。
玉米地里的,黃澄澄的玉米一個個地被人們麻利地脫下了厚重的外衣,裝進麻袋背上三輪車,再拉到寬敞的四合院里,于是家里的屋頂上,臺階上變成了一片金黃。隨后,一根根挺拔了一個春夏的玉米桿子也“功成身退”,被身強力壯的父輩們砍下來,拉到麥場上攤開來曬上幾天,再摞成垛,供冬天給牛羊吃。
菜地里,挖土豆胡蘿卜收白菜,也是主要的勞作之地。跟在大人后邊撿拾遍地的土豆、胡蘿卜不僅是勞務,也是孩子們親近泥土的絕佳契機。時不時刨出半截蚯蚓,趕緊小心翼翼地放到土里,埋起來,期待著小家伙重生。白菜一顆比一顆大,歲數小的孩子一次連一顆都抱不起來,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一陣忙碌過后,大人們也會獎勵孩子們“自助燒烤”,譬如在地埂上挖個坑,用土塊疙瘩壘起來一個火爐,一個勁兒地埋進去玉米棒子、土豆、胡蘿卜,火種燃起來不一會兒,烤玉米土豆的香味就會撲鼻而來,黑呼呼的小手扒拉一下柴灰,捧著冒熱氣的洋芋蛋塞進小嘴,一張張抹黑的小臉頓時眉開眼笑。
如果說掰玉米、挖土豆收白菜是孩子們磨練意志的地兒,那么到果園摘果子的活計簡直就是大人們對孩子們的饋贈。一進入果園,往日里門口雄赳赳氣昂昂的大黃狗,似乎也頗有靈性,不再汪汪叫,溫順地蜷縮在一邊睡大覺。孩子們則無所顧忌地跟著大人們,胳膊上挎著籃子在果園里上竄下跳,滿眼都是紅紅的蘋果,多水多汁的梨,香甜的脆棗,還有紅色發紫的葡萄,隨手摘來,擦擦灰塵,塞進嘴里,齒間的甘甜,嘴角的汁水,稚嫩的臉上露出滿足的笑容,果園里一片豐收熱鬧的景象。
短暫的假期里幾乎每天都會重復這些忙碌的場景,但在中秋節當天例外,因為這一天蒸月餅和花饃才是女人和孩子的主要工作。女人們和好發面后,搟成薄薄的大餅,給大面餅涂上紅紅的、綠的、黃的植物顏料和菜籽油,然后一層層疊在一起,最后包一層面皮,放進老式的大鍋灶籠屜上,準備上鍋。孩子們則在一旁興致勃勃地跟長輩捏好了各式各樣的花饃,再把谷物雜豆當做一雙雙小眼睛,捏好后擺放在月餅周圍,就可以上鍋蒸了。
旺旺的柴火,騰騰的熱氣,約摸一小時左右,大月餅出鍋了,給月餅花饃點綴上好看的彩色花紋,一款傳統的手工蒸月餅就算是做好了。不過,看著讓人垂涎三尺的月餅和花饃此時還不能吃,要等晚上給月亮先“品嘗”了,家里人才可以分享。
終于到了傍晚,家里人在院子里朝著月亮升起的地方,擺放一張四方四正的供桌,正中間是又大又圓的月餅,月餅前邊擺放十二生肖、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各式各樣的花饃,周圍是葡萄、蘋果、梨、還有那切出造型的西瓜,華燈初上,主人家便開始焚香拜月。
記得小時候,中秋夜拜完月,我們全家就坐在院子里的葡萄架旁邊,聽舅舅拉二胡,《二泉映月》和《十五的月亮》是大家最愛聽的曲子,也特別應景。小小的我這個時候,總是仰著頭,望著大大的月亮,聽著悠揚的二胡聲,思緒已經飄到了月亮上嫦娥居住的地方。孩子的幸??偤芎唵?,聽著姥姥、姥爺講了無數次的神話故事和月球的天文知識,帶著美好的想象,漸漸進入了甜甜的夢鄉……
月到十五分外明,人到中秋情更濃。如果那個時候有高清拍照手機,玉米地,菜園,果園,那里能見不到豐收忙碌的人們,哪一家的中秋夜沒有大大的月餅和親人的團聚?
打開手機,自己朋友圈點贊一波又一波,親朋好友的朋友圈更是曬出了千萬家不同的過節儀式感。公司福利紅包照,雞鴨魚肉飯桌照,父母朋友團聚照,高超技藝花樣果盤秀,書法手工才藝秀,央視大咖,私人小號的抖音快手的短視頻小段子也齊登場,可謂花樣百出,不拘一格,豐富多彩,隨處營造著過節的歡樂氛圍。
不同的年代,雖然對于中秋都有著不同的慶祝方式,但中華兒女“唯到中秋節,人月兩團圓”的中秋情思將繼續傳承,生生不息,延綿長久。
文/圖:內蒙古公司 韓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