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公司103車間新菌種生產工藝攻關紀實
2018年,為適應改革的步伐,促進公司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公司在年初時引進了青霉素發酵新菌種,內蒙古公司103車間榮幸被選為新菌種開發試驗基地。新的挑戰讓大家瞬間興致勃勃,所有人帶著好奇心及挑戰力躍躍欲試。
因為自內蒙古公司建廠以來,大部分員工及工段長只對一種產黃青霉菌發酵生產工藝控制及其特性有所熟悉,突然引進新的菌種,大大增加了大家的探索興趣。各崗位積極配合領導共同出謀劃策,制定各類可能發生事件的應急方案,摸索工作逐漸展開。
首先,車間主任楊利紅利用她多年的經驗經過1個月的時間,順利制備出了第一批新菌種的小米孢子,檢測搖瓶效價超出了預定值;車間立即安排上發酵罐,發酵周期較原菌種縮短30h,放罐效價達到了95524u/ml,打響了新菌種試驗的第一槍。試驗的同時,楊工帶領種子室人員對原始細胞庫進行完善,建立了符合GMP要求的菌種管理體系。
第一批試驗結束后,車間總結經驗,根據產黃青霉菌的發酵特性,對設備及現場管線進行改造予以滿足其生產需求。因為其生產工藝尚未成熟,我們在生產過程中根據菌絲形態及各項檢測參數進行對比討論,不斷更新工藝控制,每批結束后楊工都組織各工段進行分析總結制定出下批的工藝調整控制方案。與此同時,我們的菌種通過楊工的精心選育,菌落形態越來越好,突出表現在搖瓶效價的提升,從開始試驗的7000u/ml提升到了10000u/ml以上,使菌種的產抗能力得到跨越式的提升。
6月,車間前試驗已趨于穩定后,試驗結果達到預期目標值;經核算原材料成本較原菌種偏高較多,且原配方營養物質大部分為無機鹽形式存在,導致培養基配制后較稀薄,出現泡沫大,液位不好控制現象。為最大能力的降低成本、提高發酵運行體積控制進而提高發酵生產指數,在公司領導的帶領下,車間大膽進行試驗,根據經驗將原有配方進行調整,引進了單價相對偏低且營養較豐富的玉米漿進行試驗,經過2批的摸索,發酵培養周期157h,放罐效價達到100639u/ml,取得了較為優越的成效。接下來是穩定工藝階段,通過不斷的總結與分析車間優化工藝,調整配方,于8月底所有發酵工藝在120m3的發酵罐培養中基本確定;與此同時,過濾開展實驗,引進新的絮凝劑型號及適合其生產的濾布型號。所有的工作都在有序開展,忙忙碌碌中讓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大的進步和收獲。
9月初,車間對328m3的發酵罐進行改造并安排進行新菌種試驗。上罐前,大家都非常小心翼翼,擔心大罐試驗能否順利成功,每一步的操作都精心討論與跟蹤;因其菌種特性需氧量較多,車間現有的發酵設備不能滿足其需求,在控制過程中車間進行嚴密關注培養情況,盡量滿足其需求。終于等到發酵培養成熟了!培養周期149h,放罐效價達到94585u/ml,超出了預想。但是因第一次上大罐,仍存在很多不足及未考慮到的問題,在接下來的批次中,我們不斷分析總結。經過3批試驗,于9月底試驗再次達到一個高峰,發酵培養162h,放罐效價達到100814u/ml。
新菌種的發酵試驗已基本穩定,但是創新的路上我們要不斷的實踐歷史數據的可行性并更新,讓其在最大效益的基礎上工藝更嚴謹,成本持續降低,為公司創造更大的利益價值。然而創新之路無盡頭,發酵僅僅是起步,對于這個新菌種還面臨的一個更大的困難就是如何更大限度的回收我們的青霉素。因此過濾成為重點改進崗位。發酵工藝摸索的同時,我們也不斷開展過濾試驗,通過幾個月的探索,我們找到了適合其過濾的絮凝劑及濾布型號,使大家尤為發愁的過濾收率與透光率有所提升,這個超出預想的結果給大家打了“強心劑”!
半年的試驗結果給公司交了一份滿意的答卷,同時也給自己增添了不少收獲!接下來我們的工作還要繼續努力,推廣大生產的關鍵就在于過濾,因此過濾崗位任重而道遠,希望在后續的工作中,我們能總結出更優異的生產工藝,更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在年底新菌種得到大力推廣,為公司創造更大的效益。
通過本次新菌種試驗活動參與與實踐,我不僅學到了很多專業知識,同時讓我明白,成功之路永遠是坎坷的,但是如果怕困難,你永遠只能停留在原處甚至倒退,因為別人都在前進!讓我們攜手共度每次的難關攻克,希望每次的創新體驗讓我們的公司更加強大,更加輝煌!
文:內蒙古公司 楊利紅